中國與東協關係的變化不利台灣


/綜合報導



 由於中國正在加緊拉攏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同時,東協相關國家的資深官員又在此時提出建立類似歐盟的「東亞共同體」,未來是否發生中國打壓台灣在區內政治活動空間的情形,已經引起高度的關切。

 中央社28日一篇特稿指出,自從九一一後,馬來西亞的外交重點開始明顯轉向中國,成為促進東協與中國大幅改善關係的窗口。在對外關係上,過去馬來西亞重視的次序是回教國家,其次是東協。但最近馬來西亞總理的一些談話顯示,馬來西亞除了繼續遵守上述外交立場外,已把中國和印度納入重點發展外交關係對象。

 署名張謙的這篇特稿引述馬來西亞官員的話說:「他們預估中國十年後將會是區內唯一的強國,日本將無法扮演這樣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馬來西亞有必要加強與中國交往。」

 這位官員告訴中央社,馬來西亞不擔心「中國威脅論」的問題;因為中國過往幾年一直很注意互惠和對等,這令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東協國家感到放心。

 中國近年不斷在緬甸擴張力量,成立了一些軍事觀察基地,但這為馬來西亞官員說,據聞數量並不多,不足以令他們憂慮。

 中央社說,東協與中國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南沙群島的爭議,儘管至今未能獲致解決方案,但彼此十分克制,只是中國與越南之間偶有爭議。

 另外,泰國與中國關係良好,外傳泰國早已向中國購買軍火。中央社指出,海外的中國民運人士原先計劃於十二月中在泰國舉行研討會,但已在泰方「遊說」下取消;從這個例子來看,中、泰關係非比尋常。

 在軍事交往上,中國向緬甸提供不少廉價軍火和基本需求。近期不少報導指出,中國希望藉著緬甸這個管道進出印度洋,以保護石油資源。

 中央社指出,緬甸軍人政府第一號人物丹瑞(ThanShwe)日前訪問印度,令人關注緬甸是否改變對中國的關係,轉而親近與中國在區內進行政治角力的印度。

 中央社引述接近緬甸外交界的消息人士指出,緬甸將會同時保持與中、印的友好關係。「中國目前是緬甸最主要的經貿夥伴,緬甸將會繼續與中國交往。」

 一位印度外交人士向中央社記者說,雖然中國可能透過緬甸進入印度洋,但印度並不擔心,因為印度覺得,中國只是基於保護及開發能源等問題而在緬甸建立基地,並非要以軍事手段對付印度,而印度也相信中國不是要攻擊印度。

 中、印近年的人員交往和經貿發展取得莫大進展。中國總理溫家寶預定明年初訪印。中、印目前較棘手的問題是「麥馬洪」防線遺留下來的邊界糾紛。在這個問題上,兩國高層談判代表團上星期在北京舉行了成立以來的第四次會議,雙方宣布進展良好。

 中央社引述印度外交人士的話說,美國發生「九一一」及攻打伊拉克後,印、中、東協的關係愈來愈好,共同利益愈來愈大;印、中挳能透過合作,成為維護東南亞及南亞政經穩定的重要力量。

 馬來西亞外交人士透露,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早先以個人身分訪台而引發中國抗議後,馬來西亞政府已發出通知,禁止官員以官方身分訪台。

 中央社指出,雖然印度近年也希望與台灣加強經貿往來,但在政治立場上,印度將會繼續遵守「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只會發展經貿關係。

 中央社這篇特稿在結論中說,如果未來東協和中、日、韓三國落實建立據說類似歐盟的「東亞共同體」,而屆時台灣又被排除在外的話,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實在不能忽視。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4.11.28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