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在「政治的威嚇力」
1958年夏天的「金門砲戰」,美國派遣航空母艦到台灣海峽。在兩岸局勢相當緊張的時候,毛澤東這樣說:
「美國有六艘航空母艦就派了三艘來。還有六萬噸那麼大的。據說是有120艘艦艇的最強艦隊。什麼艦隊都一樣,我們都歡迎。反正都沒用。軍艦只能在海上跑,叫他們打上來看看啊。只能沿著海岸線排而已」。
如果照這段話的表面意思來讀的話,可以說毛澤東否定航母。但是這是表面的看法,其實毛澤東不但充份了解到航母有政治性地威嚇作用,這段話也是其傳達中國應保有航母的重要發言。
毛澤東在建國以後的數年,歷經韓戰、越戰及蔣介石軍的兩次戰爭中,好幾次慘遭美國的核武威脅。毛澤東雖然揶揄核武是「紙老虎」,另一方面卻視核武為可以屈服對手的重要威嚇兵器,而決定開發核潛及核彈。
● 2050年的長期展望
中國的核彈開發比軍備的近代化還早。1964年10月,在東京奧運的期間,中國便大膽舉行核子試爆。五年半後的70年4月發射人工衛星,接著可以威嚇鄰國包括日本的中距離彈道飛彈也開發成功。又在80年5月,向南太平洋斐濟島附近的海域發射洲際彈道飛彈,地上發射的彈道飛彈開發算是告了一段落。
原潛的開發似乎遇到不少困難,因為外洋航海訓練成功時已經是86年12月。
中國現在仍致力於原潛等核武的精緻化。80年代中國提出了展望21世紀的「國防發展戰略」:在限定的核武戰力下,現代化高水準的通常戰力。
另外,還制定了與此關連的「海軍發展戰略」。其中首次公開正式地提到擁有航空母艦。
(一)2000年前培養各種艦艇開發、建造的人材。
(二)2020年前以大陸基地的中距離航空部隊及攻擊型的潛艦為主要攻擊力,以搭載直昇機的中型水上艦艇為指揮、支援戰力。
(三)2050年前以航空母艦為核心,保有配備對空/對艦/反潛等作戰能力艦艇及潛水艦的機動艦隊。
根據以上的發展戰略,擁有航空母艦的計畫正一步一步地實現中。
● 睨視「海洋時代」
70、80年代,中國從法國及義大利引進有關建造航母的器材及技術。同時,海軍航空部隊也在地上設置的模擬航母甲板上作起降訓練。中國朝擁有航母之路,可以說是確實地邁進中。
蘇聯解體後,中國向俄羅斯購買基輔、明斯克的航母,並且真正開始研究航母。由於最近也有中國洽詢購買航母艦載機Su-27的消息,顯示出中國擁有航母之日已經成為現實問題。但是能實戰化,大概是2020年以後吧。那時,中國將統一(編註:併吞)台灣,並朝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發展。為此中國更不能沒有航母。
我國的評論常常小看中國航母建造及進出海洋的能力。如以上所說,中國想有擁有航母已經非常久,並不是這幾年才開始的。同時這也和70年代聯合國海洋法條約有連帶的關係,藉著「海洋時代」開啟,連動了中國海軍朝南海、東海、西太平洋、印度洋的發展。
毛澤東曾經說中國的發展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到高」。核彈的開發與海軍的發展正如毛澤東所言在進展。金門砲戰時還只是一支舊式軍的中國海軍,在50年後已經有能力進出外洋。
中國的海洋戰略直接影響到我國的海域及海洋生命線。不可輕忽中國的海洋進出,但也不可過份看重,正面凝視其全貎及動向才是我國應有的態度。(《產經新聞》正論專欄,平松茂雄/中國軍事專家,陳悅文譯)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9.0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