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語言教育,先讓母語生活化


/張倩瑋


 

 教育部於九十學年度正式推動母語教學後,將鄉土語言納入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由國民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生,必須就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三種鄉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國中則依學生意願自由選習。學校亦得依地區特性及學校資源開設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以外之鄉土語言供學生選習。

 許多學者大力批評過去政府推行的「國語教育」,認為它是打壓本土文化的罪魁禍首。學子在長期接受「強迫性」的國語教育之後,弱化對母語的掌握能力,脫離了本土文化。而客家、原住民族群,既是弱勢又是少數,對自身文化產生嚴重的自卑感,使得文化面臨沒落的危機。因此,鄉土語言教育除了語言教學外,最重要的,還是本土文化的發展與深耕,挽救即將消失的文化。

都會學校不重視 問題大

 無論是閩南語也好,客家話還是原住民語也罷,任一種語言教育皆面臨到教育發展上的瓶頸,包括課程結構的制定、音標版本的審訂、教師資源的培訓等問題,使得推廣鄉土教育的美意,因為政策不明,推行起來困難重重。

 就課程結構上來說,大多數的學校並不重視鄉土語言教育,尤其以都會區的學校最為嚴重。單就國小來說,儘管教育部認定,每週要有一小時的鄉土語言課程,一學期共二十小時的上課時數,但是許多學校的校長、教務主任很少確實推動鄉土語言教育。最明顯的就是台北市的國小,一學期只有八小時的上課時數,開學後二到三星期才開始上課,學期結束前二到三週便停課。學校應付鄉土語言的教學跟學校的所在地有關,越都會區的學校,重視程度越低,形成另類的「南北差異」,更不用說國中的鄉土語言教育了。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莊萬壽認為,就課程結構面來看,每週一小時的鄉土教育實在太少,或者應該嚴格要求各學校不得偷工減料,減少教學時數,國中母語課程應該也納入正式必修的課程,教育部應以行政命令來鼓勵鄉土語言的教學並嚴格執行教學考核,而在歷史、地理課程中建議使用多語文教學,讓母語跟社會學科、課外活動相配合。

 就音標、文字的編訂來說,以閩南語為例,市面上音標流通的版本不下三、四十種,目前流通最廣的包括注音符號的變形、羅馬拼音、TLPA、英語音標、教羅等;而文字的使用也尚未統一,有的版本使用漢字、有漢字與羅馬拼音的交錯使用、有的用白話字等,不但造成老師教學上的困擾,也造成學生在學習時的錯亂。

奇怪文字作替代 問題多

 莊萬壽強調,教材的部分要先統一音標,用音標來教學,統一閩南語的漢字,填補有音無字的缺失。並且從國小開始,母語教育一定要先教音標,莊萬壽認為,「北京話在今日會變成獨霸的局面,就是因為學校強迫教授ㄅ、ㄆ、ㄇ音標的緣故。」另外,母語用字也該以白話字作為首選,以閩南語為例,「老鼠/鳥鼠」、「菝/芭樂」等,不論是哪一種用法,應該以大家所熟悉而又明瞭的字來取代,而非創造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國字。

 客語教育也遭受到相同的問題,客語的拼音現有三種主要的版本,分別為注音拼音、漢語拼音以及通用拼音,中央雖然通過全面使用通用拼音,但是卻有中央與地方不同調的現象,像是台北市就堅持使用漢語拼音,參與教育部客家語言教材編制與審核的寶島客家電台台長梁榮茂表示,「簡單的拼音方式不用,反向的使用複雜的注音拼音或漢語拼音,會造成學童學習上的壓力。」因此,梁榮茂建議教育部應獎勵各縣市各級學校配合教育部的政策。

 如果客語強推「漢語拼音」政策,會發生漢語拼音與客語通用拼音對衝,例如漢語拼音以字母「si」為ㄙ,與大部分台灣母語拼音產生衝突,有害九年一貫課程整合的精神;我國客語拼音內部很自然會產生「客語通用拼音型」與「客語漢語拼音型」兩個方向的分裂;「台灣客語的漢語拼音型」與「中國客語的漢語拼音型」也不相同,未來「中國客語的漢語拼音型」是否願意向「台灣客語的漢語拼音型」靠攏,都還是一個問題。

 在用字方面,客語也會出現有音無字的狀況,或有一音多字的現象,主要是教育部在客語用字上尚未統一,也未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用字。梁榮茂強調,漢字用在客語上,客語使用容易因為漢字的形、音、義而受限,形成只能從現有的音找相符合的義。

教學經驗不專業 問題雜

 此外,鄉土語言教師資源嚴重的不足,有些學校甚至以現任校內教師擔任教學,主要是各大學院校在近兩年內才設立台灣語文科系,而師範院校內也無相關系所,因此,教育部得透過資格檢覈的方式,不限學歷及教師任用資格,另外聘用教學支援工作人員,不具備正式教師的身分,雖然這些師資經過二階段的檢覈且完成專業課程培訓,但有些不具有專業的教學經驗,只憑著對鄉土文化的熱忱而投入教學,確實影響教學品質。

 鄉土語言資源教師謝百合表示,因為鄉土語言教師不具有正式教師的資格,又屬於體制外的教師,因此,在校內推行教學常被歧視,尤其目前各級學校以英語獨大,鄉土語言資源教師的地位也就不高;再者,教育部鼓勵對本土文化有熱誠者投入鄉土教育的教學,但是由於資源教師不屬於正式教師,因此上課的鐘點費較低,每小時兩百六十元,一個月只有兩萬元左右,薪水不到正式教師的一半,這也確實讓有心從事教學的老師心有餘而力不足。

 梁榮茂有感而發的說,「政府無計畫性的培養師資」,客家人數比例雖然佔少數,客語資源教師使用人數也沒有閩南語資源教師來得多,仍有培訓其必要性,專業教師在發音、教學上能將正確的客語教授給學童,教材融入客家文化,使教學活潑化,但普遍的現象是,學校多不願額外負擔聘任資源教師,而使用校內既有的師資,然而校內的教師沒有鄉土語言教學的專業,對客家文化了解不夠深入,有的本身客家話不夠靈通,因而無法適性的教學。

 莊萬壽認為,一定要保障教師應考的制度,就如同招收英語師資一般,設置母語教師的編制,限定資格審核;在大專院校內,要設立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的台灣語文的一套學制系統;大學部開設台灣語文課程,納入通識教育中;還要設立台灣語文教育學程,讓更多人來修習,以提升台語文人才;最重要的是培養大學內母語教師的人才,以推廣學術研究的工作。

鼓勵民眾學母語 問題解

 莊萬壽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在國家考試的部分,語文考試的內容不該只考國文,是否能將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語也納入語文科考試科目中,讓應考的考生可選擇語文考試的科目,才能加強全民對台灣語文的重視。梁榮茂也認為,為鼓勵鄉土語言的使用與推廣,政府單位徵才時,可附帶「會使用三種語言者優先聘用」的條件,以鼓勵民眾學習母語。

 對於現階段的資源教師,莊萬壽表示,應該提高鐘點費,讓更多人有意願投入台語文的教學;不能只定位在資源教師,要重視教師尊嚴,讓台灣母語能被重視;對於已成為資源教師的三千名教師,教育部應成立研究所、大學先修班,修滿教育學分,讓他們成為正式的種子教師;而對校內的現任教師,也應該有在職進修的管道。

 當然,鄉土語言不只是閩南語和客語,還有原住民語,然而原住民族群在這個社會上更為弱勢,所以原住民語言的推行更加困難,不論是哪種語言,梁榮茂認為,「語言是文化的根,向下扎根,從推動國民教育著手絕對是正確的。」不過教育是百年樹人,無法立竿見影,唯有讓母語生活化,才能帶動語言的復興,深耕本土文化。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4.08.08 )

最近更新目錄

snews100熱門話題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