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關係首頁

找江丙坤喬事情,兩百萬起跳?


/粽合報導

http://www.southnews.com.tw

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台聯立委林世嘉最近爆料指出,國共論壇、江陳會都是『兩岸太子黨』的交易平台,「甚至是收賄平台」。她並預告,相關證據和詳細內容會按照策駱節奏「慢慢放」。

 林世嘉是在《新新聞》舉辦的一項座談會上,做了這項爆料。她還強調,「兩百萬不是單一個案,台商圈內早有傳聞,無風不起浪!」,「我己經開第一槍了,大家就敬請期待!」

 根據《新新聞》報導,「外面都盛傳,台商找江内坤喬事情,敲門費兩百萬起跳!這已經傳很廣了,以為沒有第二個陳啟祥嗎?」

 《新新閎》這項名為「江陳八會歷史關鍵,為『兩岸投资保障協議』把最後一關」的座談會,是在上周舉辦,該刊本周出版的1927期刊出這項報導。海基會發言人馬紹章在會上回應說,對於指控從來沒聽過,感到非常震驚和遺憾,「我們跟隨董事長這麽久,相信他不是這樣的為人。」海基會全心全意幫助台商解決問題,絕無可能收錢。

 該刊還指出,媒體報導江丙坤職務很可能異動,林世嘉認為和「兩百萬敲門費』的爆料有一定關聯,而且現在打算「換人撈,這批人已經撈很多年了。」

 林世嘉爆料的部分內容,其實,《今周刊》在七月間就做過詳細的報導,該刊指出,在中國方面早就有公開的協調價碼。

 《今周刊》指出的第一個祕密是:國台辦協調局「兩岸大肥缺」。

 國台辦「投訴協調局」在二○〇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成立,是國台辦的「第十局」,由原來台商投訴協調中心升格。該刊說,許多台商對投訴協調都不敢抱太大期望。一名台商私下指出,「調解案金額的五%,是局裡的基本行情。」

 根據國台辦公布的資料,從二〇〇〇年到一〇年十年間,總共接到二萬八二一五件投訴案,平均每年就有二千八百多件,每一天約八件。

 《今周刊》指出,一件百萬元人民幣的糾紛,如果是五%,就是五萬元人民幣,如果一天三件,就是十五萬元人民幣,更不用說台商許多案子都動輒千萬元人民幣,包括土地糾紛等。以協調局數十人編制,每人每天分得上萬元人民幣不是問題,一年分得三、四百萬元人民幣,等於是千萬元新台幣年薪的行業,算是兩岸台商糾紛創造出來的大肥缺。

 該刊引述受害台商黃錫聰的話說,所謂「協調」,就是原本你求償損失一千萬元,但是最後協調對方只賠償五十萬元,不滿意?那麼我們繼續「協調」!往往就在「協調」的過程中,對方跑了,主其事者也換人了,先讓台商損失時間,更重要的是,雙方對於協調的賠償金額認知差距極大。

 《今周刊》指出的第二個祕密是:地方主義阻礙司法判決。

 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告訴該刊,中國宣稱協調結案率甚高,其實,許多案子沒有真正解決,只是台商放棄了自己的權利!中國用轉移焦點的方式拖延,其實一件都沒解決。

 中國無官不貪,眾所周知,但是,最駭人聽聞的是該刊指出的第三個秘密:台灣對等機構配合演出。

 該刊說,台商在中國遇到糾紛,一般可以先到海基會申訴,再由海基會將案子轉到對口單位海協會,再由海協會轉到國台辦。但根據海基會自己的數字,這十年來只有三千多件,「業務」數量與對岸相差極大,台商對「海基會」的信任指數可見一斑。

 該刊說,一名台商就指出,受害台商通常直接找國台辦,只有沒有能力的台商才找海基會。而台灣許多機構已在配合對岸政策演出。

 《今周刊》舉例,許多台灣企業公開支持「盡快簽定投保協議」,但許多敏感的台商卻發現,過去海基會的機構刊物《兩岸經貿》,每一期都有一個受害台商案例,提醒其他台商不要重蹈覆輒,但是三年前這個欄目就被「成功案例」取代了。

 該刊說,沒有台商敢公開反對,但各地台商會希望快快簽定投保協議,也是不得不「配合演出」;事實上他們清楚,過去的法令沒有落實執行,但台灣單位還是配合中國演出。

 該刊強調,一名中國官員就曾對台商表示,許多台灣對等機構的官員在中國都有生意,他們也瞧不起這些官員。

 

美中在亞太地區戰略利益
http://blip.tv/southnews/episode-6206390

美軍增兵,中國做「最壞準備」,亞太風雲再起?
http://blip.tv/southnews/episode-6206412



 

http://www.southnews.com.tw0201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