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關係首頁

何不以「西太平洋共識」取代「兩岸共識」?


/李政鴻

http://www.southnews.com.tw

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繼藍綠爭論「九二共識」是否存在、民進黨成立新智庫研究中國議題後,謝長廷拋出「憲法各表」議題,希望能尋求重疊共識,化解兩岸僵局。

 面對,中國崛起的事實,藍綠各陣營均無法置身事外,不過,找到務實、符合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淪為選舉時的政治語言,則是最艱困的過程。

 全球化浪潮下各國政治經濟相互滲透,無論是「從中國走向世界」,或者是「從世界走向中國」論述,都可能是台灣面對中國崛起,必須面對的發展戰略之一。

 無論台灣或中國,過去的兩岸論述常常與意識型態掛勾,統一論和獨立論難以交集,縱然有人提出以中華民國作為最大公約數,卻仍遭到對岸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抵制。

 也就是說,政府想將中國論述轉化成具體中國政策並實施,必須以兩岸共識為前提,經過台灣內部藍、綠政黨、民間社會,以及中國內部共產黨和民間社會等多數團體所認可才行。

 建立兩岸共識與長期發展關係,必須以利益為基本原則,如果提出的論述只是單方面的意見,無法告訴對方究竟對你有什麼好處,相反地卻讓對方感到受傷害,那麼,想要將論述具體化成政策並實行,將會阻礙重重。

 理性選擇思考邏輯站在自利角度,追求符合各方最大共同利益的最佳解決方案。馬政府與中國政府採取相互「讓利」,台灣放寬赴中國投資門檻,中國對台實行種種優惠措施,兩岸民間社會頻繁交流,坦白說,經濟互利隱藏不住彼此的政治期待。

 兩岸政府刻意切割政治與經濟範疇,期待擴大兩岸社會經濟交往,能產生政治質變。問題是:經濟利益真能等同政治利益?兩岸政府的政治期待是否趨同?若真如此,謝長廷所提的憲法共識,應該會得到中國的正面回應,間接為馬政府的中國政策背書才對。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不該僅放在「兩岸」層次,而要考量西太平洋整體利益,尤其不能忽略美國與日本的重要。台灣地理的樞紐位置,不會隨冷戰結束而消失,西太平洋秩序亦不會因為經濟交往密切,就能消弭潛在的地緣政治衝突。

 衝擊西太平洋秩序最大因素是中國崛起,中國、美國及日本三國間經濟互賴,依然無法消除後者對中國的戒心。這幅弔詭的圖像呈現經濟利益共享,以及美日兩國對中國形成軍事新圍堵態勢。西太平洋地緣政治板塊究竟傾向中國、還是美日?台灣將扮演決定性角色。

 台灣政府任何極端的中國政策(急獨與急統),非但過不了兩岸共識這關,也會造成西太平洋失序,迫使美日兩國採取正式與非正式、政治與經濟等手段介入。

 現實面來看,務實的中國論述應該突破兩岸框架,從「兩岸共識」擴大成「西太平洋共識」,融入美國及日本兩國的國家利益。在西太平洋共識下,台海兩岸百年和平共存,才能獲得夠有力的保證。(李政鴻/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http://www.southnews.com.tw0201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