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關係首頁

投資中國的風險──當前中國情勢與前景分析


/田君美

http://www.southnews.com.tw

 前言

 本文旨在檢視目前馬政府大幅鬆綁台灣對中國的各項經貿政策,是引領台商投資中國的明燈,或是讓台商踏上挫敗的不歸路?

 本文首先根據中國及香港的各項調查研究報告,說明目前在中國投資的外商及大陸當地企業,都面臨空前的經營困境。其次,就中國整體的經濟情勢來分析,中國也面臨通貨膨脹惡化、經濟成長趨緩,以及新實施各項法令後,所引發經濟面及社會面的衝擊。最後,就中國經濟前景與台商投資風險作一分析,而得到唯有產業升級及經貿投資佈局全球化,才是台商永久致勝之道。

 一、中國企業的倒閉潮

 自2007年以來,從珠三角、長三角到環渤海,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三個地區,連續發生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停工、半停工事件,而事件發生的規模和嚴重性還在持續延燒。溫州是民間投資活力的指標,根據四月底溫州市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的報告顯示,20%的溫州中小企業目前已經處於關、停、半停工狀態,甚至倒閉。

 另外,根據溫州瑞安市經貿委下屬的企業家協會持續三個月的調查報告《瑞安市實施勞動合同法工業經濟形勢分析》顯示,2008年是瑞安工業企業面臨極限考驗之年,全市三大主導行業、六大傳統產業,絕大部分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其中20%已經關停,製鞋業已經有1/3歇業。該調查報告明確指出,工資大幅度提高,原材料和能源漲價,宏觀調控趨緊,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提高。

 根據前述報告,能源、原材料價格年平均上漲10%以上,其中鋼材上漲10%以上,銅上漲16%,化工品上漲1.2倍,有色金屬上漲23%,橡膠上漲23%。2008年宏觀調控貨幣從緊,銀行利率提高,利息負擔加重,各種扶貧、贊助等支出增加,此外還有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降等帶來的各項損失。

 尤其是新勞動合同法頒佈之後,在週末工作的時間被當作加班,須兩倍計算工資,若企業月薪原約定每月休息2天,現在另外6個法定休息日工作,則被要求按照6×2=12天的加班費計算。這意味著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後,月薪不變情況下,企業每個月要多支付12天的工資,是標準工作天數20.83天的57.6%。

 此外,還有各類職工保險,包括工傷、醫療、失業、養老和生育險(簡稱五險),增加企業負擔。2008年新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後,1至3月,瑞安市受理勞資糾紛多達292件,比去年同期增加3倍,其中10家企業是群體性勞資事件。

 又根據《瞭望東方週刊》報導,東莞市虎門鎮宣傳科教辦公室主任李世賢說,2007年底,虎門鎮就走了200家企業,今年比去年更嚴重,外來勞工大批撤離,勞動仲裁一起接一起。該鎮以服裝製造業聞名,有外資企業1400多家,2008年以來,工廠倒閉和遷移呈加速趨勢,伴隨著的是裁員的浪潮。

 根據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珠三角20%的受訪港商計劃關閉工廠或放棄生產業務,據此可推算出珠三角有數以千計的港資企業將會倒閉。瑞士信貸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認為,未來三年內廣東地區或許將有三分之一的出口型企業面臨關閉的命運。

 東莞許多企業都在緊鑼密鼓,準備著下一步的打算,考察擬遷移的地區。台資企業絕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它們在東莞已形成緊密的產業集群,一家企業想要撤離很難不顧及其配套產業的狀況。企業需要考慮到成本上漲和匯率的因素,但美歐等海外採購商並不接受成本上漲以後的新報價,採取採購從緊策略。國際經濟境的不景氣,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幣升值,被稱為勒住珠三角企業咽喉的四條經濟繩索。

 美國是東莞最大的出口地,每年有170億美元的商品直接出口美國,130億美元商品通過香港轉銷美國,美國的次貸金融危機,全球經濟的減緩,嚴重影響以出口歐美為主的珠三角企業,訂單減少是東莞出口企業遇到的普遍難題。

 而人民幣升值也是一個影響因素,不少接了訂單的工廠,發現自己按照當時匯率計算的利潤,竟然被人民幣升值蒸發得一乾二淨,甚至於虧本。國內原材料價格和人力成本非但沒有下降,反而呈陡漲之勢。東莞出口外銷型企業遇到的最核心問題是需求下降與競爭加劇,即全球需求大幅下滑,尤其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經濟衰退;同時,東南亞等新興國家製造業飛速發展形成競爭,東莞製造業面臨腹背受敵的處境。

 薪資提高還不是問題的全部,還有勞工的意識形態改變,勞動議價能力增強,但很不受規範,動不動就把工廠圍起來。現在跟工作十年以上的工人續簽合同,每個人都要補償金,而早些年沒有規定的加班費,現在工人也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補償。從2004年的民工荒後,打工者的議價能力普遍提升,再加上新法的出現,東莞出現勞動司法黃牛。

 前不久倒閉的一家東莞港資玩具企業是一個典型案例,一些律師南下東莞聯絡工人,表示願意為其追討企業主去年並未按規範繳納的各類保障以及加班費。工廠和工人僵持持續一陣後,該港商拿出200萬元作為賠償,工廠也隨即宣佈關閉。東莞市外經貿局統計,2007年東莞全市關停外資企業有909家。

 然而,這一結果也許正是中國政府早就預見到的。東莞市勞動局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羅自強說,「每天倒十家都不用太害怕,這樣可以騰出土地,引進人少、效益好、高科技、環保的企業」。此外,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在今年兩會期間發言強調,「廣東省很多產業處於國際產業鏈低端,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政府希望把珠三角極其有限而昂貴的土地,騰給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反映在政策層面上,就是出口退稅、加工貿易、環保監控在不斷調整,包括製鞋企業在內的外貿出口企業。」

 中國政府正積極地推動珠三角低水準勞動密集型產業大轉移,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以及基礎產業,強化產業集群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然而,產業升級是一個自發性的市場過程,利用行政手段,恐怕揠苗助長,適得其反。然而,首當其衝的台商已經深受其害,並付出慘重的代價。

 二、中國經濟情勢的挑戰

 今年7月以來,中國主要領導人四出各地就當前經濟情勢進行考察,這是近年來極其少見的現象,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包括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副總理王岐山等,最近分別在江蘇、上海、山東、廣東等地考察,關注層面涵蓋當前外貿、金融等多方面的發展形勢,顯示中國經濟雖然表面上呈現持續發展,背後卻潛藏不少的問題與隱憂,讓決策階層不得不四出訪查實情,這也凸顯中國經濟運行確實面臨一些大的風險。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最近十年,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超過10%,然而,在經歷較高的經濟成長及較低的通貨膨脹之後,2007年下半年開始,經濟過熱的跡象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由於國際原油與小麥、玉米等大宗物資的價格不斷飆漲,引發全球性通貨膨脹,加上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導致世界的金融危機,凡此種種都在衝擊各國的經濟發展,中國也無法置身事外。

 中國當前經濟正面臨三大挑戰:通貨膨脹的惡化,經濟增長的減速和資產泡沫的崩潰。其一是經濟下滑的同時物價上漲,居民生活壓力加大,企業利潤下降,而利潤的下降,使企業失去投資積極性,且在控制物價所使用的一些價格管制手段,可能會影響市場供給;其二是資本市場的波動,如房地產、股市等的下跌,使隱藏的金融風險逐漸暴露出來;其三是投資放緩,使一些產業產能過剩的風險加劇。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近年來物價明顯走揚,今年一月五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平均高達8.1%,遠超過中國國務院訂定的4.8%目標值;由於北京在六月二十日大幅調高油電價格,平均漲幅達20%左右,一般預估,今年下半年的物價上漲率恐怕不易減緩。不僅通膨壓力有增無減,經濟成長也呈現趨緩的態勢。

 自2003年以來,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已連續五年超過百分之十,2008年一系列因素,包括美國次貸風暴、中國股市與房地產市場的不穩定等,均對今年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較去年同期雖然增長10.6%,但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下滑1.1%。再者,帶動中國經濟增長最主要動力的投資金額,今年前五月較去年同期增加25.6%,這一增幅比去年同期下跌0.3%,但若考慮到同期8.1%的價格漲幅,投資的實際增幅呈現明顯的下滑。

 另一方面,今年的外貿出口表現也大不如前,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今年前五月出口貿易較去年同期增加22.9%,比去年同期下跌4.9%,貿易順差更是較去年同期減少8.6%。凡此種種均顯示中國的經濟雖然持續發展中,但經濟成長明顯減緩。中國經濟發展成長率逐漸趨緩,彰顯於外的就是股市的下跌以及房地產的不景氣。上海證券指數自去年十月間的6124點高峰回跌至七月初的2800點附近,跌幅逾50%;至於房地產價格今年以來也呈現走跌的趨勢,不僅下跌的幅度有逐漸增加的跡象,且房價下跌的地區日益增多。為此,愈來愈多的人擔心中國會出現資產泡沫破滅的情形,更加深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

 中國在2007年陸續發布「新企業所得稅法」、「新個人所得稅法」、「新勞動合同法」等與企業經營相關的法規,以及影響企業投資決策的「新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電子資訊產品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等。影響所及,除增加台商的經營成本,更增加台商的投資風險與障礙,中國整體經營環境的變遷,對台商將是嚴苛挑戰,其中影響尤其深遠的是新企業所得稅法及新勞動合同法。

 中國於2008年實施「新企業所得稅法」,主要內容包括: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薪資扣除標準額調整、實行法人所得稅制、調整稅收優惠等4項重點。未來除高科技產業仍維持15%的企業所得稅外,其他產業不論是內資或外資均將課以25%的稅率;提高薪資標準扣除額的作法,是要嚴格查緝低報薪資的情形;在企業優惠措施方面,由以往直接給予租稅優惠方式,改為再投資退稅、加速折舊法等間接優惠方式,優惠政策也改為以產業別優惠為主、地區別優惠為輔的政策。

 中國發佈的各項新法規中,2008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是最受到國內外企業關注的法令。新法規定只要工作滿10年,或連續訂定2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就應當與勞動者訂定,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讓許多企業擔心鐵飯碗的現象會重新出現,反而失去人力資源的管理彈性。若用人單位想要解除勞動合同,新法中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先提供解除勞動合同的理由予工會,工會有權利要求用人單位糾正理由,用人單位也必須研究工會的意見,並將處理結果以書面方式通知工會。這項法規讓企業憂心,未來工會的影響力可能過度擴張,勞資爭議事件將會不斷增加。

 自1997年來,人民幣以8.28元釘住1美元,並在上下0.3%範圍內浮動,2005年7月中國實施人民幣匯率改革,放寬升值幅度限制,人民幣即開始升值,至今累計升值幅度高達15%以上。人民幣大幅升值對微利時代的企業影響極大,原先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出口物品,在轉換成美元價位時就會較以往價格高,削弱中國出口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影響中國產品出口,這有利於東南亞及其他新興工業國家的出口商品。

 在台灣出口商品中,有30.1%是銷往中國,其中有很高比例是台灣出口上游零組件到中國,在中國經過加工後再銷往美日歐等國的生產供應鍊關係,這種三角貿易型態,會因為人民幣升值使中國出口方面受到影響,連帶影響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

 三、中國經濟前景與台商投資中國的風險

 這幾年中國官方已經警覺到,由社會承擔原本應由企業負擔的成本,對整體經濟是弊大於利,從最熱門的「環保」與「能源」議題來看,中國其實是個資源極缺乏的國家。溫家寶的名言:「中國把任何指標乘以十三億,都必是全世界最大,但把任何數字除以十三億,幾乎都是全世界最小」。所以,就十三億人口來看,中國的環境成本及能源成本絕對不低,因為資源缺乏,成本必定攀高,這也是為什麼當官方把一些成本反映回企業身上後,一波波台商都承受不了的原因所在。

 中國在進步,時間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中國的投資環境,中國已經不是十年前的中國。問題是,台商是不是還把中國當成和十年前一樣?台商必須重新確認赴中國投資的目的。

 過去,許多台商西移,都是以在中國製造,再出口到國外為目標,就是利用中國便宜的土地、勞動力等成本優勢去賺取差價,同時也利用中國還未成熟的法制環境,在稅務或關務等方面取得利益。現在,台商得先評估,自己過去在中國是不是真的有利潤?現在到底企業在中國的真實成本是少?這是目前必須誠實面對的問題。因為,在將上述一些由社會承擔的成本還原之後,生產成本與亞洲其他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國的國家相比較,將不再低廉,也不再具優勢。所以,過去以成本為主要考量而投資中國的台商,勢必要重新界定中國對自己的價值何在?

 未來,中國對台商的價值,是否會由「接近市場」取代過去「成本低廉」的角色呢?我們從胡連會背書的台灣水果銷到中國的案例來看,胡連會達成要推廣台灣水果到中國的共識,鼓勵台灣水果進軍中國,這也是國民黨競選時的口號;前年,國民黨中常委連勝文還到上海替台商代言台灣水果,推廣台灣水果到中國。但三年下來,前往投資的台商一家一家的收攤,上海最大的台灣水果及農產品進口商「吉谷食品」,在虧損近一億元新台幣後,已於2008年7月退出上海市場。至此,三年前國共論壇所促成來滬的台灣水果進口商已全部滅頂。

 還有,2007年9月,新光三越慘遭中國合資對象痛下毒手,北京新光天地經營權問題,在北京新光天地台籍總經理吳昕達及台籍幹部安全脫身之後,所有股權被吞掉,在中國投資的人民幣三十億元(約新台幣一百三十億元 )付諸東流,進軍中國最後只能化為黃粱一夢。

 之前,新光三越選擇北京華聯做為合作對象,主要著眼於北京華聯集團為國營企業,手中握有中國各主要城市優異的建物租約,以為有助於未來展業,但事後證明,國營企業並不代表可靠、正派。一場中國行,令新光三越內外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也凸顯出中國投資隱藏的風險,超乎常理可以想像的範圍。如今,由於中國的投資環境改變,加上生產要素的價格提高及對外商政策的改變,已有不少外商撤出中國。值此之際,馬政府還要鼓勵台商前往中國投資嗎?

 近年的新興生產製造國──越南,亦是以生產成本低廉吸引許多廠商前往投資,越南在1986年經濟改革以來,積極改善其投資環境,制定《外國人投資法施行細則》、多次修正《銀行法》及《所得稅法》等。目前,越南已吸引很多台商(如鴻海等)及外商前往投資,廠商投資還在快速增長中。面對一波波來考察的台商,越南台商的建議是「麥擱來啊!」,因為現在台商已面臨不得不到越南更鄉下地區如下六省或柬埔寨邊境等設廠或找工。再加上2008年6月以來,越南深受熱錢大量流失、通貨膨脹嚴重之苦,一舉調高基準利率8碼,嚇壞國際投資人,金融危機的隱憂籠罩越南。

 因此,台商長久生存之道還是要產業升級及經貿投資佈局全球化,產業升級對每個產業都非常重要,往高附加價值的方向前進,不只可增加利潤,更可防止企業邊緣化。(田君美/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群策會提供)

 


 參考文獻

 馬道,2008年台商回流之探討
 陳慧敏,台商從中國大遷徙路線分析
 鄧岱賢,人民幣升值問題之探討
 劉芳榮,未來十年台商在大陸投資應有的省思
 台商大陸投資血淚史
 東莞“企業倒閉潮”真相 百家企業集體出走
 溫州五分之一中小企業倒閉真相調查
 領導人紛下鄉調研 凸顯中國經濟問題叢生
 影響台商經營風險的5大法規

http://www.southnews.com.tw0200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