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旗新聞獎獎勵唱衰台灣商人? | 由花旗集團主辦的2002花旗財經新聞獎,19日舉行頒獎典禮,共頒發了入選及佳作各三名,這些作品我只看過兩篇,其中一篇獲獎差強人意,另一篇是佳作,則不免令人懷疑花旗集團這項評選的嚴謹性及取向。 這篇被評為佳作的是商業周刊的「一萬個台流在中國」。「一」發表於今年一月出刊的商周736期,當時,我讀過之後就如梗在喉,將該期封面scan準備下筆評論,卻因手頭工作太多而一直延擱。 「一」文被商周作為當期的封面故事,聳動醒目的標題以超大號的特粗黑體字佔了封面的三分之一,讀完全文,首先產生兩個感想,一是標題似有誇大之嫌,一是作者以中國流行的「盲流」用詞套在闖蕩中國市場失意的台商身上,似有危言聳聽及刻意貶抑台灣人、台商之嫌。 先說標題。花旗集團這次評選的是「財經新聞獎」,無論是從新聞採訪專業或財經專業的角度來看,都以準確為先決充要條件,不僅內容要求真實,遣詞用字也必須講究準確,但是,「一」文只是隨機式的訪問,並未提出任何可信或可供參考的資料證明有「一萬個台流在中國」。 我們想像,既然有為數不少的台商到中國,在中國市場並不如台灣親中派媒體所鼓吹的那般滿地黃金的情況下,失意的、被騙的、經營不善的台商一定也不在少數,可能數千、可能超過一萬,可是,簡而言之,作者既然要以「一萬」下題,就必須拿出證據或資料。 花旗集團的評選,不能先從最重要的主題切入,態度之不夠嚴謹由此不難看出。 再談內容。「一」文的基本主軸是在報導台商前往中國的失敗例子,透過幾個案例主角的敘述,呈現失意台商的生活現況,由內行人的角度審視這樣的報導內容,輕易就可看出真實與傳聞(在沒有確實的證據下,我們不能說其中也加上了一些想當然耳的戲劇性鋪陳)串接的痕跡,因此,嚴格講,只是一篇一般性的採訪作品,這樣的作品入選佳作徒然降低花旗集團「財經新聞獎」的水準與公信。 我長期觀察台灣的商業周刊,發現該雜誌是鼓吹中國熱的主要雜誌之一,經過長期鼓吹之後,有數不清的台商被蠱惑得心浮氣躁,一方面中國熱的鼓吹者無所不用其極地描繪出一幅中國掏金美景,一方面製造非趕快錢進中國卡位就來不及的急迫感,很多中小企業或略有資金的小生意人因而被盲目地吹進中國,進去的人愈多,失意的人當然也愈多。 鼓吹、甚至替中國蠱惑台商冒進在先,然後再來一方面嘲諷、貶損失意的台商,另一方面仍持續鼓吹、蠱惑的慣技(與「一」文同一系列的另一篇報導,也繼續描述編織「中國夢」的採訪),更採取多向的鼓吹、蠱惑,包括定居中國、到中國就醫或拿學位(台灣商周就在「一」文之後,又製作了一個所謂「到大陸拿學位」的封面專題)等等,不從動機論去檢視它,光是純就他們這種做法,以「惡毒」來形容並不為過。 花旗集團將「一」文選入佳作,我不希望有任何人作動機論的揣測;該集團邀請副總統呂秀蓮去頒獎致詞,我也不認為就能提高「花旗財經新聞獎」的地位。花旗集團在很多國家都有舉辦類似的新聞獎,這種鼓勵新聞作品的精神值得鼓勵,可是,如果報紙的「採訪中心副主任」都可以擔任評選委員,像「一」文這樣的作品都能入選,也就不奇怪了。ttp://www.southnews.com.tw) (2002.0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