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前總統跑到泛統媒體大談台獨的是非,引發台灣政壇的訝異和聳動,形成不同的解讀。如果我們拋棄「藍綠對立」的角度,改以更合乎台灣政治現狀的「民主和黨國對立」的角度來看 此事件,會發現並無可驚訝之處,同時也會發現中間路線的幻象今日已經被戳破了。
過去李登輝以孤單羔羊之處境,在中國國民黨外省權貴的虎口下生存,所憑藉的生存之道是高度的政治鬥爭智慧和討好民主選民的人民支持力。李登輝藉用外省權貴的矛盾來彼此牽制,以茍活於藍色黨國世界。又透過「討好民主」路線來討好民主選民,加上藍色黨國世界愚忠領袖的特質,永遠效忠黨主席,讓黨國世界和民主世界的大多數選民都支持李登輝,創造極高的全民聲望。在民主和黨國的本質對立下,李登輝成為第一位在嚴重對立之下還能通吃的政治明星。
借用基督教的義人邏輯來看,民主世界是義人的世界,黨國世界是不義之人的世界,民主與黨國的對立,是義與不義的對立,本來就無中間路線可言。而李登輝在不義的黨國世界討好民主選民,可視為「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模式。對有高度包容力的民主世界裡,不義之人的悔過比義人的善行往往受到更多的讚美,所以,李登輝受到民主選民的讚美遠比其他終身為台灣努力的政治人物為多,就是這種道理,而這就是所謂的「李登輝效應」(註一)。
這種「浪子回頭」的「李登輝效應」也發生宋楚瑜身上,當年宋楚瑜競爭省長時,處處討好民主選民,好像幡然悔悟的認同起台灣民主了,因而贏得民主選民的選票。再加上黨國選民的血統認同,終以得高票當選省長。這種「討好民主」路線如果不放在黨國和民主的對立來看,而以泛統媒體所刻意製造出來的藍綠對立角度來看(註二),就很容易被誤解為「只要討好政治敵方和其選民,就能拿到政治敵方選民的選票」之路線來。這種錯誤的見解造就出一個從來就不曾存在的「中間路線」來,也造就投機政客的死亡之路來。
在李登輝「討好民主」路線造成「李登輝效應」後,施明德也東施笑顰的搞出「大和解」路線來,搞到最後,施明德的政治生命一蹶不振。其後阿扁總統的「中間路線」,或是謝長廷的「和解共生」,蘇貞昌的「蘇修路線」,都是討好政治敵方選民的路線,也就是「討好黨國」路線。這種「討好黨國」路線讓黨國惡勢力越來越囂張猖狂,恣意妄為,朝野惡鬥越來越劇烈,阿扁總統、謝長廷和蘇貞昌的聲望不但因此不斷的下降,也讓民主世界的選民開始含淚投票,甚至於死心而冷漠了。
義人的民主政客不去設法讓不義的黨國選民覺醒起來,成為民主選民,反而處處維護並實施不義的黨國政策,來討好不義的黨國選民,那是永遠無法得到黨國選民的選票的,而且還會流失民主選民的選票。不義的黨國政客可以假裝成「浪子回頭」來騙選票,但民主政客唯有墮落成只會造假說謊、能編出小護士福小姐謊言的黨國政客,才可能得到黨國選民的選票,只不過,民主選民的選票就全然喪失了。
今日李登輝跑到泛統媒體大談台獨的是非,只是沿用他過去討好政治敵方選民的路線,把「討好民主」路線改成「討好黨國」路線而已,並無可驚訝之處。只是民主選民的強烈不滿,和黨國選民的不屑,卻宣告了這條「中間路線」的幻象已經被戳破了。
(註一)「李登輝效應」和「李登輝情結」有某些方面是不相同的。「李登輝情結」,意思是指台灣人雖然痛恨中國國民黨,但是對於李登輝這一位台灣首位台灣人總統卻難以割捨而不問黨派的加以支持而言。「李登輝效應」,意思指的是黨國政客打著認同台灣和認同台灣民主的招牌,好欺騙到民主選民的選票。連宋兩人為了選總統而跪趴土地上親土,為的就是「李登輝效應」。
(註二)藍綠對立是一個被刻意製造出來的思考角度,刻意模糊淡化「統獨之爭」性質和「黨國和民主對立」性質,藉以降低台灣人民的警覺性與危機感,而且還能使用「藍綠惡鬥」來掩護這七年來「藍色鬥爭」的罪過,好處多多。
ps.筆者倒不認為阿輝伯是放棄台獨理念,否則他不會還要制憲正名。筆者只是認為,他是站在綠營的立場來討好泛藍,以為過去的討好路線能為台聯打出一條生路來,所以,才會刻意在泛統媒體上做政治宣傳。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7.02.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