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櫥窗首頁

臺灣科技業面臨人才流失的嚴重威脅


/綜合報導

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英國《金融時報》最近以「Taiwan talent: running short」為題,報導臺灣科技業正面臨人才嚴重流失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

 《金融時報》的報導主要是在引述台北美國商會去年十一月的一項調查,台灣媒體在去年十二月初也曾做過該項調查的報導,不過,普遍都只報導正面、樂觀的訊息,比如「超過八成的台北美國商會會員,對台灣未來五年的前景、持正面看法」,「有五成四的受訪企業主管,打算加碼投資台灣」之類的。

 《金融時報》報導指出,長期以來,臺灣科技業之所以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一直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唾手可得。全世界90%以上的筆記型電腦都是由臺灣製造的。

 然而,該報引述臺北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pei)的調查強調,上述優勢如今正面臨威脅。

 該報引述臺北美國商會會長、麥肯錫(McKinsey)臺北分公司總經理魏世民(Bill Wiseman)表示:「臺灣有才幹的經理人與工程師正在減少....臺灣的人力資本將會成為一個抑制增長的因素。」

 報導說,調查顯示,除了對政府官僚作風與監管環境由來已久的擔憂外,對招聘和留住員工的擔憂,也成為了一個最有可能影響企業經營的因素。

 該報指出,雖然人才荒發生之際,由於與中國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臺灣經濟正從金融危機中強勁反彈;外國科技公司也在將越來越多的生產外包給臺灣代工企業。但是,難以吸引海外人才來台,更加劇了人才荒的這一問題。

 該報引述魏世民的話指出,「坦白地講,如果連跨國公司招人都困難,大部分臺灣本土公司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金融時報》說,臺北美國商會的調查對於企業與人力資源主管們來說是一則壞消息,因為他們可能已經習慣了相對輕鬆就能招到人才。

 不過,該報也指出,這個消息對於員工和宣稱臺灣經濟需要更多內需的人而言,則是個受歡迎的信號,表明工資終於將步入上行軌道。儘管臺灣去年的GDP增幅接近兩位數,但工資水平卻幾乎原地未動。

 在美國商會的網站上,引述主席比爾懷斯曼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話指出,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台灣政府的政策制定者的期望借鑒跨國公司經營台灣。

 該網站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美商會員認為,優質人力不足和全球經濟衰退、台灣內需疲軟等問題,都是衝擊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危機。

 網站上指出,「尤其是人力資源問題,受訪的進展,令人失望的緩慢或缺乏整體性。」

 網站上清楚指出,「還有人擔心,在幾個部門──較為高級的技術和金融服務人員──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限制了這些行業的進一步增長。」

 美國商會的商界領袖表示失望的議題,還包括:政府效率低下,不一致的監管解釋,和過時的或不充分的法律。

 美國商會認為,關鍵性的轉變對台灣是必要的。

 在英國《金融時報》該項報導的後面有讀者評論,其中一位評論者指出,台灣已經被大陸化了,尤其是經濟已經被一體化了。

 另有一位評論者說,台灣的確有人才危機的問題,其原因首先是教改政策的失敗,其次是大學數量太多,95%的錄取率整體拉低了高等人才的素質。其三是面對中國的低價競爭,台灣耗費太多精力在政治上。

 這位評論進一步說,台灣毫無整體經濟政策,使得通縮問題無法解決,就業機會流失,薪資水準下降,高階人才外流自然嚴重。更慘的是到目前為止這些現象皆無改善。使得下一代的年輕人缺乏努力的動力,恐將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造成台灣競爭優勢更大幅度的下降。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