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櫥窗首頁

笨蛋,問題在就業


/劉進興

 一、來勢洶洶的失業潮

 過去九個月,彷彿一場惡夢。

 去年大選時,藍綠競爭激烈。當時經濟成長率6.3%,欣欣向榮;失業率3.9%,七年來最低。但馬英九承諾,只要馬上,就會「馬上好」,達成「六三三」,即經濟成長率每年超過6%、失業率低於3%、國民年所得達到每人3萬美元。有夢最美!新總統產生後,綠營並沒有像2000或2004的藍軍那樣遊行抗議。大家都說,就讓馬英九做做看吧。

 投票前台股八千四百點,大家都期待會衝破萬點大關。馬英九說,這算什麼?「目標應該放在兩萬點」。股票族一聽到明牌,歡喜若狂,不但投票給他,而且舉債加上一生積蓄撲向股市。結果是美夢變惡夢,轉機變成台灣最大的危機。

 危機接踵而來,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股市危機。五二○後,股市馬上跌。從九千三百點跌到六個月後的四千一百點,許多因為相信兩萬點而進場的人都血本無歸,傾家盪產。馬總統沒有道歉,由經濟部長尹啟銘出面解釋:「股市上兩萬點是玩笑話啦!」

 第二階段是實質的經濟危機。2008年九月出口變成負成長。九月負1.6%,十月負8.3%,十一月負23.3%,十二月負41.9%,2009年一月負44.1%。影響所及,百業蕭條。經濟成長率也從第一季6.3%,第二季4.6%,第三季變成負1.0%,第四季則高達負8.36%,衰退的幅度為史上最大。

 第三階段是失業危機。通常七、八月畢業季的失業率會上升,但到九月就會下降。去年九月失業率反而上升,就有蹊蹺。但勞委會的專業意見完全被忽視,馬政府高層仍然大唱失業率3%的「六三三」高調。

 可惜,中國觀光客來台之夢已碎,出口持續衰退,企業開始裁員。到了年底失業率已達5.03%,也就是說有55萬人失業,如果加上廣義失業者,以及以「無薪假」為名的部分失業者,估計失業或瀕臨失業者逼近一百萬人。

 即將來臨的則是第四階段的財政危機。國民黨號稱執政經驗豐富,但遇到股市危機、經濟危機、失業危機,老將宛如生手,手忙腳亂,有廟就拜,有藥就吃。股市護盤成效不彰,投入的五千億,不知被外資與大戶套走多少。短期工程、消費券、教育券等成效可疑,卻已將子彈耗盡,還大量舉債,據立委潘孟安的估計,去年五二○以來,馬政府舉債計畫已經超過八千億,不但債留子孫,台灣恐怕會成為「第二個冰島」。

 其中影響人民最嚴重的是失業問題。

 2000年政黨輪替後,也曾有一波失業潮,但2008年的失業潮更嚴重,而且有幾個特徵:

 (1)來勢更兇:

 1978至2008年31年間,除了2000年與2008年之外,其它每年第四季,即九月至十二月的失業率都是下降的,平均下降0.35%。但2000年第四季的失業率由3.10%到3.27%,上升了0.17%。2008年則由4.27%到5.03%,上升了0.76%,上升速度是八年前的4.5倍。

 (2)普及各行各業:

 2000年的不景氣,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網路科技產業的泡沫化,台灣受影響的主要是製造業,許多撐不下去的企業都外移到中國。但2008年的不景氣起源於金融業,馬上擴散到各個產業,歐洲、日本、中國都中鏢倒地。台灣廠商無處可逃,不只製造業的藍領勞工失業,服務業勞工、辦公室白領上班族、甚至高科技產業的工程師,無一倖免。

 (3)規模更大:

 上次失業潮,失業率從2000年9月的3.1%起跳,一年後(2001年10月)達到最高點5.3%,兩年後(2002年10月)才開始下降。這次失業潮,失業率從2008年9月的4.3%開始,三個月就超過5%,方興未艾。而且這次許多企業盛行所謂「無薪假」,勞工雖然還保住工作,但工作天數減少,薪資下跌,只是部分就業,其實已瀕臨失業邊緣。

 根據勞委會的調查,去年12月在員工規模兩百人以上的企業中,受無薪假影響人數已超過20萬人,還不包括佔七成以上的中小企業勞工呢。換句話說,潛在失業率已經遠遠超過7%,而且還在持續上升中。

 (4)失業週期長:

 去年底,主計處公佈平均失業週數是26週,創三年來新高,6個月失業給付的期限已經不足以保護失業勞工了。美國的作法當失業率高過某一門檻時,失業給付延長為9個月,問題更嚴重時,則由國會特別撥款延長到12個月。立法院上會期民進黨的陳節如委員就曾提案要延長失業給付期限,卻被國民黨擋下。

 最近,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說「不排除」延長,但因各縣市工會正反意見都有,應該等到平均失業週數超過9個月再說。可是,失業週數只是說已經失業多久,並不表示已經找到工作。台大辛炳隆教授估計,從失業到真正找到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其實在39週以上。

 國民黨擁有國會3/4的多數,卻不做好事,只將責任推給縣市工會。相較於對汽車、DRAM產業紓困的急急如律令,馬政府救資本家何其急,救勞工何其慢啊?

 景氣下滑已經半年,國內外都還聽不到一絲復甦的風聲,這次失業潮究竟會多高?會持續多久?真是令人不寒而慄。但更令人害怕的是,號稱要完全執政的馬政府似乎後知後覺,無力解決這樣的危機。

 二、手足無措的對策

 (1)輕忽失業問題

 失業率上升的趨勢早已有跡可尋。上述畢業潮過後,九月失業率持續上升,勞委會就已提出警訊,卻被馬政府高層認為是唱衰六三三的烏鴉嘴。各地就業服務機構的求才求職比率,去年上半年平均1.1,亦即工作機會比求職人數略多。但七月以後勞動力市場就變成供過於求,從0.8一直降到年底的0.6。

 但馬英九總統仍然死鴨仔硬嘴杯。在11月中旬的「台灣政商圓桌會議」上說:競選時的論點不變、策略不變,2009年失業率將降至3%以下。是什麼樣的人提供他這樣錯誤的訊息和虛假的信心啊?

 當時的馬政府急著用國安基金和四大基金救股市。護盤失敗,又提出十大振興經濟方案,包括用「證交稅減半」來救股市。證交稅減半不可能有效,又嚴重違反賦稅正義,連國民黨立委都反對,最後不了了之。另外一個方案是「遺贈稅大幅調降」。景氣如此惡劣,降遺贈稅也無法吸引投資,只是藉著危機劫貧濟富而已。

 馬政府幫富人減稅,又動用勞工退休金去救股票族,卻對勞工最擔心的失業問題輕忽以待,思考方式完全本末倒置。

 (2)沒有珍惜歷史經驗

 相對於馬政府,2000年民進黨政府面對失業潮時的作法很不一樣。當時的政府將解決就業問題當成首要之務。

 針對失業者,那時還沒有失業保險,民進黨政府就先大幅放寬暫時性的「勞保失業給付」的請領門檻,並馬上制訂就業保險法,讓所有失業者都能領取。就業服務據點由37個擴增至272個。同時擴大職業訓練,提供訓練生活津貼。並且在失業率居高不下時,推動「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提供近九萬個臨時工作機會,以維持失業者所得,並防止尚有工作能力者因為長期失業而退出職場。

 針對就業者,除了加強職業訓練,以提升就業能力外,勞委會與各大學合辦就業學程,協助畢業生順利與職場接軌。青輔會舉辦青年職場體驗,幫助年輕人敲開就業的第一扇門,教育部也將對畢業生就業輔導列入技職校院的評鑑項目中。

 更重要的是強化社會安全體系。除了就業保險外,2004年通過勞工退休新制,勞工即使失業也不會失去退休金,大大減少了勞資糾紛,並且催化了後來的勞保老年給付年金以及國民年金。

 要是沒有民進黨政府建構的就業保險、勞工退休新制,以及普及各鄉鎮的就業服務網,馬政府這次會更手忙腳亂。

 聽說當初罵高鐵是破銅爛鐵的立委,現在搭高鐵時總是戴著墨鏡,用報紙遮住臉;當初將民進黨面對失業潮的政策罵得一文不值的馬團隊,不知道是不好意思還是不懂得珍惜這些經驗的傳承,好像從零開始,手足無措,又走了許多冤枉路。

 (3)沒有對症下藥,不救失業只救失業率

 馬政府一開始輕忽失業問題的嚴重性,一旦警覺開始動作,又因診斷錯誤對而失誤連連。

 譬如「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三挺,就是頭痛醫腳的庸醫政策。金融體系的健全當然很重要,銀行不能倒。經過民進黨執政時打消呆帳,銀行體質已經大幅改善,這次雖經國際金融風暴,還能挺住。但馬政府要銀行挺企業,體質好的不需要挺,體質不好的不敢挺。不挺的話,銀行評鑑時就會遭殃。挺的話,又是呆帳一大堆,等於自殘。

 即使救了企業,只要訂單不來,裁員仍然在所難免,要企業挺勞工,根本是空想。要救勞工,就應直接挺勞工。馬政府心中只有資本家,名為救勞工,其實是要救資本家,如此九彎十八拐,把勞工放在最末端,怪不得會失敗。

 馬政府的各項短期就業方案,表面上是延續2003年「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劃」,但因為沒有掌握核心精神,效果大打折扣。

 關鍵在於,2003年時規定這些短期工作都必須是由新設計的計畫或是提前實施的施政計劃提供,才不會是新瓶裝舊酒的假工作。當時的工作內容,新設計的如教師助理;部會幾年後要完成而提前或加速執行的如戶政資料掃瞄電子化,都是有實質價值的工作。

 但這次許多各部會只把原來執行中計劃的工作機會釋出。譬如台中縣政府要建置戶政電腦資料庫,本來打算由既有戶政人員執行,但為了配合中央降低失業率的政策,改為釋出給民眾參與【2008-11-14聯合報】。甚至報載有些政府約聘人員被解雇,只為了把位子空出來給失業者來作。這些都是不救失業,只救失業率的幻術,徒然造成許多冗員或產生排擠效應。

 文官體系一定知道民進黨政府的失業對策是如何成功的,為何不肯或不敢提出誠實的建議。也許是看出馬政府是玩假的,就應付應付。這也顯示馬政府的領導能力有問題。

 根據馬政府這半年來開出的種種就業支票,包括「愛台十二大建設」提供10萬個工作機會,「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5萬6千個,「立即上工計畫」1萬5千個,「大型搶救失業計畫」6萬9千個,「97年短期促進就業方案」5萬6千個,「98-101年促進就業方案」20萬個,「振興經濟新方案」15萬個,總共將創造64萬6千個工作機會,幾乎可以讓台灣達到零失業的完美境界。如此誇大,不但無法取信於民,恐怕馬英九自己也不相信吧?

 (4)堅持傾中路線,救失業同時創造失業

 馬政府堅持傾中路線,一方面救失業,一方面又加速對中國之資本流動,形同一邊救火一邊添油。

 二月中經濟學人的報導指出,台灣出口逾四分之一銷往中國,受到這次中國成長衰退的拖累,而出口又進一步拖垮國內消費,成為全球金融危機受創最嚴重的國家。

 由於台灣過度依賴,去年12月中國出口下降2.8%,進口下降25%,台灣出口年增率竟然負成長高達41.9%,是亞洲四小龍中最嚴重的。

 到了這個地步,江丙坤還說,「依賴中國不是壞事」。經濟海嘯中,隨人顧性命,中國開始將台商掃地出門,馬政府居然還視死如歸,怪不得外資看衰我們,里昂證券預測今年台灣經濟將衰退11%,失業問題只會越演越烈。

 更糟糕的是,馬政府在此危險關頭,還想引入中國勞動力。

 經濟部已經核准工研院今年招收包括中國在內的外籍碩士生,以攻讀博士方式參與技術研發。他們畢業後,可以繼續留在台灣到企業從事研發。雖說是國際招生計畫,但大家都知道以到中國招生成功機率最高。

 去年11月行政院宣佈,大學及四技二專將可招收中國學生,估計每年兩千人,今年九月開始。教育部雖強調,這些學生不得就業,但又說如有私人企業聘用,不在教育部權限。

 要引進的這些所謂人才,並非「頂尖人才」,而是台灣畢業生可以勝任的「一般人才」。一旦引入,失業率勢必飆升。而且此門一開,將來就會援例開放引入一般中國勞工。

 馬政府的的就業政策裡頭竟然包括這些「反就業方案」,可見其意識型態治國的嚴重程度。

 三、我們的主張

 經濟不景氣雖是全球現象,但台灣跌得最慘,馬政府難辭其咎。馬政府表面上錯誤百百種,核心問題卻只有兩個:
 (1)顧資本不顧勞工,
 (2)傾中不顧台灣經濟主體性。

 我們認為,在全球不景氣中,人民與產業更需要政府的照顧。政府應該作什麼?有兩個主軸:
 (1)解決人民的痛苦,
 (2)為景氣再起作準備。

 前者包括對失業者的協助,與對社會安全網的補強;後者包括產業升級、產業轉型、與人才培育。譬如:

 (1)延長失業給付:

 這次失業潮規模之大,週期之長,就業保險法所提供的六個月失業給付已經不足以應付。我們主張由專家制訂一定的失業情勢門檻(如失業率、失業週期),超過時得將失業給付延長為9個月,必要時延長至12個月。上個會期陳節如委員的提案沒通過,這個會期馬政府及其黨團應該拋棄成見,儘速通過以協助失業勞工。

 (2)強化社會安全網:

 職場競爭力較弱勢的勞工,即使窮盡失業給付,仍然無法就業時,往往還不符合低收入戶的資格,以致陷入失業給付與社會救助兩不管的困境。我們主張制訂一套「失業救助機制」,以協助這些長期失業者。

 (3)提供有社會價值的短期工作機會:

 民進黨執政時期設計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及「多元就業方案」,核心精神在不與既有計畫重複,工作性質必須有助於國家長期施政(如加速戶政資料電子化),或具有社會價值者(如協助NGO社團推動社會服務,老人與幼兒照顧服務),對象也集中在長期失業者。這一套模式已經證明具體可行,就看馬政府的執行力如何。針對目前各界的質疑,希望馬政府能虛心檢討,以免滋生冗員,並能幫助真正需要的勞工。

 (4)擴大為未來佈局的公共投資:

 857億的消費券雖然皆大歡喜,卻是船過水無痕,無法累積為景氣再起之張本。我們反對再發消費券,而應該投資於公共財的建設。我們也不贊成也作零零散散的小型工程,而應該投資在有助於長期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民進黨執政時期完成員山仔分洪道,一舉馴服基隆河,可以作為典範。譬如,可以全面整治台灣河川,以杜絕水患。

 (5)發展在地型產業:

 過去台灣經濟偏重外銷產業,以致工作機會集中在特定園區,造成城鄉差距;遇到國際不景氣時,失業率更是直直落。我們主張發展在地型產業,譬如民進黨執政時期開放釀酒,許多農村酒莊成為地方觀光景點;開放民宿,協助建立休閒農業;補助休耕農地種植花卉;保證價格收購多年生水果(如柳丁);協助地方農會以多餘米倉改建為蔬果冷凍倉。這些措施促成了精緻農業、農業旅遊業的發展,遠比夢想中國收購台灣柳丁實際多了。馬政府應該延續這些計畫並發揚光大,以創造農村就業機會。

 (6)發展長期照護產業:

 台灣已經漸漸進入高齡社會,民進黨從1992年推動敬老年金以來,逐步建立農民年金、勞工退休金,終於有今日之全民退休制度。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體系之建立是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我們主張全力發展長期照護產業,一方面為社會之所需,另一方面也可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

 (7)讓教育與職場接軌:

 馬政府最近為了壓低年輕人的失業率,發放教育券(或換湯不換藥的其他補貼)讓他們回學校上課。讀了四年無法就業,難道多讀一年就能提升就業力嗎?我們反對把學生塞回學校,我們主張讓學生接近職場。民進黨執政時建立的「大學就業學程」、「最後一哩」、「青年職場體驗」模式,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有實務經驗的企業教師,或到職場參觀實習,才能真正讓教育與職場接軌。

 (8)回歸經濟主體性:

 馬政府最大的問題是,將台灣的經濟前途都寄託在中國,但對中國貨品走私、傾銷,以及中國政府打壓台商的行為都默不作聲。馬政府「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結果是:
 ──希望中國遊客救台灣觀光,泡湯了;
 ──希望中國訂單救台灣柳丁,失敗了;
 ──希望中國經濟救台灣經濟,但中國出口一衰退,台灣對中出口萎縮得比其他國家厲害,失業問題也比其他國家嚴重。

 但馬政府傾中路線仍然鍥而不捨,最近更宣稱要與中國簽訂CECA,此以台灣產業為芻狗,只因為相信「依賴中國不是壞事」,已經引起整個社會的恐慌。

 我們主張,應該藉此經濟危機,讓台中經貿關係正常化,也就是回歸經濟主體性,擺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加速產業升級,加強內需產業,使台灣經濟平衡發展,才能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讓人民分享經濟的成果。(劉進興/前勞委會顧問)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