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櫥窗媒體修理站首頁

台灣媒體豈能刻意美化中國!


/蘇經綸

 台灣在野黨提出的總統罷免案中,重大理由之一即為「經濟不振」。更有媒體以台灣政黨輪替後的六年,與中國近八年的經濟躍升相比,得出台灣經濟表現遠不如中國的結論。

 筆者以為罷免案的結果,理應由台灣人民的公評決定。但對台灣經濟表現不如中國的結論,筆者認為實在值得商榷。

 中國時報在2006.06.18以半個版,製作全面否定台灣經濟發展、美化中國的專題。(編輯室)

 首先,以傳統的GDP的定義並不全等於實質經濟福祉。以中國滇池經濟開發為例,水污染治理已投入人民幣約40億元,超過同期經濟發展的產出二倍。但是,按照中國GDP的計算方法,反而總共創造GDP達60億元。另根據世界銀行的分析,中國GDP成長所付出的直接環境成本,估計共達全部GDP的8%至12%。

 相反地,台灣政黨輪替後,高污染產業外移中國,以及外部成本更趨內部化。若以考量環境成本的綠色GDP來看,中國的綠色GDP成長率反而可能為負;同時間,台灣的GDP年成長率則為3.6%,相對更能反映實質經濟福祉的提升。若再考慮環境惡化引發的醫療等成本後,如說中國經濟表現超越台灣的評論,恐怕顯然與事實不符。

 其次,就銀行壞帳來看,德國公佈的2006年最新轉型中國家指標(BTI)報告中,中國銀行壞帳比例高達40%至50%,壞帳金額約達五千萬美金。台灣則從2002年的最高點8.8%,到2004年底已改善至4.35%,並能穩定維持。台灣的銀行壞帳率僅約中國的十分之一,媒體卻有中國經濟超越台灣的看法,實在不可思議。

 最後以失業率來看,以美國蘭德智庫(Rand Corporation)的調查為準,中國的最新失業率高達23%。台灣2006年四月份最新失業率為3.78%,創下近五年來新低。台灣的失業率僅為中國的六分之一,台灣新政府的平均失業率比香港低達1.9%,因此,筆者更加不能理解,媒體所謂中國經濟表現超越台灣的依據何在?

 以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統計年鑑(World Factbook)的資料顯示:台灣最新淨移民率為相對低點,並較中國低出甚多。顯然在台灣綠色GDP成長率高於中國、壞帳率僅約中國的十分之一,失業率僅為中國的六分之一,人民已「用腳投票」,決定了經濟誰好誰壞的答案!而台灣的媒體的「中國經濟觀」,難道沒有美化的嫌疑嗎?(蘇經綸/美國羅德島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