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櫥窗首頁

誰在拼政治不搞經濟?


/蘇經綸

 2006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最新公佈的世界競爭力排名,台灣排名下滑7名成為世界第18名,而中國排名大幅上升12名成為第19名。在這份報告中的四大評比項目中,台灣的「政府效能」退到24名,而中國的「政府效能」卻進步到17名,優於台灣政府的表現。

 台灣媒體根據這項數據因而推論:台灣政府的施政表現成為台灣競爭力的罩門;而執政黨只拼政治不搞經濟,更成為不辯自證的罪狀。筆者見此昧於事實的「民粹」推論,實在得承認台灣競爭力要不下滑也難。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2006年世界競爭力的報告,全部312項指標中,扣掉73項不列入實質評比的背景資料,共有239項評比指標納入實質評比。硬指標包括經濟、社會數據指標共有126項,佔列入所有實質評比指標的53%;而以意見調查的軟資料指標,則為113項,佔所有評比指標的47%。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在硬指標方面,名次多為持平或有進步,「基礎建設」的硬指標進步最多;但在軟指標方面則明顯下滑,以「政府效能」的軟指標退步最為顯著。

 進一步來看,在四大評比項目的「政府效能」下,共有五個次項目共72項指標。在所有次項目中,則以「立法效能」(Business Legislation)的比重最高,總計共有20項指標佔「政府效能」所有指標數高達28%。台灣由於憲政爭議朝小野大,整體政府表現中「立法效能」相對較差。

 然而,根據德國2006年的轉型中國家評比(Bertelsmann Transformation Index),納入在野黨癱瘓國會的外在困境(Level of Difficulty)考量後,台灣政府表現反而躍升全球第5,中國則落入至全球第70名。

 此外,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2006年世界競爭力報告中,高達47%的軟資料指標,又多採用「非專家」的意見調查,使得排名結果易受當地媒體與特定事件的影響。因此,台灣的「政治風險」指標,在洛桑競爭力排名的「非專家」評比下,全球名列第58名,居61個經濟體的倒數第4名。

 但是,同月公佈的,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的「專家」評比,卻顯示:台灣的「政治風險」指標竟又高居全球排名第15名。鑑於上述的驚人差距,該排名較可能反應的是一般的支持度,而較非嚴謹的跨國競爭力。

 事實上,2006年中國最具競爭力的浙江省下滑13名,係今年競爭力排名最大的輸家。而大舉西進的南韓下滑達9名,成為今年競爭力排名最二大的輸家。當日本政府積極主導企業轉進印度,名次反而逆勢躍升4名超越台灣。

 在諸多軟指標不利的因素下,台灣領先沒有直航問題的浙江省,再超越6名;也領先沒有積極管理的南韓,再超越2名。倘若台灣執政黨真是台灣競爭力的包袱,筆者不解的是:浙江省與南韓的包袱又在哪裡呢?還是台灣的媒體才是台灣競爭力的包袱!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