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親民黨、和其他泛統勢力共同以「經營大中國」來建構台灣經濟策略的主軸,一點也不足奇。但是,民進黨也將策略思維鎖在中國,則不惟顯現其策略視野的狹隘和迷思,更是有負台灣人民期待本土政權守護「台灣主體」和「台灣利益」(Taiwan Interest)的雙核心價值。
日前(5/23)民進黨福利國連線成員李俊毅先生在該黨派系會議中提出「中國政策決議文草案」,建議政府在中國政策方面,「以和平合作取代對抗圍堵、自由經濟替代管制干預」,讓台灣利用全球化自由經濟厚植國力,爭取國際生存空間。
筆者不知「中國政策決議文草案」是否代表民進黨福利國連線的策略取向。若是,則民進黨內部隱然有福利國連線和新潮流先前在今年一月提出「積極定位,自信開放」策略路線的合流之勢。此一態勢堪憂!把策略思維鎖在中國,如何建構守護「台灣主體」和「台灣利益」的大戰略?
首先,李俊毅先生建議「以和平合作取代對抗圍堵」。這個建議似乎有理,不過,不切實際。因為它不可能是台灣政府可資運用的策略變數。規模的絕對不對稱,無法讓台灣在台、中關係中片面地做「和平合作」或「對抗圍堵」的策略取捨,同時又能讓台灣兼顧「主體」與「利益」的雙核心價值。
中國霸權的崛起,有其更廣泛的地緣政、經、軍多維交織的多層次目的。台灣本身很難擁有片面行使自主的策略籌碼,並進而形成中國遂行其多層次目的的策略變數。易言之,在台、中關係中,台灣的策略自主空間相對較小,此迥異於美國、日本、印度、俄羅斯等大國。
因此,李俊毅先生建議「以和平合作取代對抗圍堵」的淨效果,可能只會演變成只是在於鋪陳「自由經濟替代管制干預」的下半段建議,徒然進一步強化「經營大中國」的策略觀,而絲毫無助於讓中國改變其霸權戰略。
民進黨似乎依然沒有能力對台灣的經濟遠景做策略性思考。政府對台、中關係的經貿投資政策,其正確的策略思維理應是「歧視性(Discriminatory)開放」與「非歧視性(Non-discriminatory)開放」之間的取捨,根本就不應是「自由經濟」或「管制干預」,也不是「開放」或「鎖國」的抉擇。
所謂「歧視性開放」,乃是在自由經濟的基本思維下,台灣利用政府政策針對特定區域或國家施予不同程度的開放。類此「歧視性開放」概念的應用,其實相當普遍。例如歐盟各會員國即對非會員國施予歧視性開放。另去年12月14日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東亞高峰會議,則已決議透過「東協加三」逐步強化區域經濟整合,最終推動成立「東亞經濟共同體」(East Asian Community),此即在於對台灣與更多的其他非會員國實施歧視性開放。
台灣應不應經由妥善的政策設計,對台灣的唯一敵國(中國)實施歧視性開放?站在守護台灣價值的視野,這個問題當然是肯定的。如果民進黨內部仍然爭鬥於「開放」或「鎖國」的泥沼中,而不是在於如何針對中國妥善設計歧視性開放,以符合台灣利益與台灣主體性,那麼民進黨的價值究竟在那裡?(林環牆/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來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05.26 |
|